千年繁华BY 寿岳章子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千年繁华BY 寿岳章子

Post by 洛洛 » 2006-06-21 11:45

这本书里有很棒的插图,是泽田重隆画的。节录文字的一部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38738

3.我家的饮食生活
我家的饮食经

虽然对南座里时代几乎没什么记忆,不过自从搬到南禅寺后,我们家在饮食方面精致丰富是衣着生活无法比拟的。我的双亲并非生性奢华,但他们对饮食却非常讲究,甚至可以说,"如何吃"这件事本身就表现出寿岳家的生活精神。
我就读女校时期的日记里,经常会提到餐桌上的逸事,许多热闹有趣的事情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餐桌现在已经改成炭炉矮桌的形式。以前那间六席榻榻米大的房间里,壁橱就占了半席的空间;剩下五席半的空间,我们就在房间正中央的半席榻榻米摆了一张矮饭桌,和前一个餐桌同样是折叠式的,但是我们并不曾把饭桌收起来,就那样一直摆放在房间正中央。这张餐桌就像是我们家的精神象征一样。
不论是吃饭还是喝茶,全家人都会聚集在这张餐桌上,开心的谈天说地。而现在,这个地方仍然是我撰写稿子的重要场所(家里其他地方也有可以写字读书的桌子,和式,西式都有,但桌面上几乎堆满了书本,纸张等物品。所以目前父亲和我可以提笔写字的地方就只剩这里了。)
大战过后,常常来家里走动的木工告诉我们,他那里有一张质地不错的二手炭炉矮桌,问我们要不要换个桌子,因为这个提议,我们家的桌子终于也换成可以取暖的炭炉矮桌。这张桌子的品质真的很好,虽然这么说有点失礼,但是跟别人家里的比较之下,真的觉得别人家的矮桌不太坚固。我家桌子的几个角各用两只桌腿支撑着,所以非常稳固。现在,父亲的腿变得不太方便,无法顺利的自己站起身来,每次都要将全身的重量放在桌上后,才能费劲的站起;而家里那张炭炉矮桌,坚固到可以承受父亲这样的动作。别家土木工程店的木工们也常来家里研究那张桌子,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赞叹这件作品的完美。添装炉火的容器是一个大型的火盆,外头小心谨慎的涂抹上一层水泥,竹苇席也是精心制作而成,所以灰烬不会飞得到处都是。
我家最令人称奇的,使我们至今使用火盆来烧木炭,煤球等。我们把木炭和软性炭混着用,也用煤球来生暖炉的火,而剩下的碎煤块也会放进灰里。当然家里还是会用煤气炉,电暖炉等用品,但是每当天气转寒时,我们最常用的还是火盆。那个火盆是从已故的滨田庄司先生那里拿来的,是益子制的茶色系传统艺术品。生活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只要将前一天晚上埋入灰烬里的火种稍微翻弄一下,然后天加少许的木炭,过没多久黑炭就会慢慢烧红,热水壶也跟着沸腾出声。身边有火堆燃烧的感觉真的很温暖,所以我们常生火来烧烤各种食材。吐司面包是一定会有的,其他还有年糕,鱼干等。当然有许多烧炒得小菜必须在厨房料理,但是酒渍河豚,小鱼干等零嘴,我们全都使用餐厅的火盆烤出来的。孩子们总是围在母亲身旁,排队等待母亲料理出香喷喷的点心。"喂,烤好了!还很烫,要小心点。"我们总是会将热腾腾的点心放在手掌心,边喊烫边用手左右抛换,噘起嘴来呼呼的吹凉后,在吃下那香软的美味。
我们也常常烤海苔。在火盆放上网子,将海苔折成两半后,拿着海苔的一段,贴靠在网子上翻烤。那种烤过的香气真是无与伦比。
在我们烧烤过的各种食材中,最有趣的是从日本西部流传来的日常小点心,一种俗称"骨头"的糕点。这种糕点外形状似骨头,放在网上用中小火烧烤,大概会涨到原来的两倍大,如果用筷子戳一两下,还会膨胀得更大。虽然这只是用砂糖和糯米粉揉合而成的简单食品,确实非常令人怀念的乡土糕点。
母亲喜欢的是酒糟。幸运的是,在大战期间仍会有人送酒糟给我们,可以勉强作出一顿简单的午餐。将酒糟分成适当的大小再拿去烤,稍微烤焦后,就会产出浓醇的酒香味。接着再直接拿到火上烤一下,将酒糟烤得像湿亮的软仙贝一样,然后洒上白砂糖折成对半就可以吃了。有时候我们也会涂上蜂蜜食用。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阵热烫的口感伴随着混在酒香中的砂糖甜味慢慢散开来,真是好吃得难以言喻。战争期间几乎没有砂糖,我们通常只洒一点点储存起来的糖,或是不加糖直接吃烧烤后的酒糟,这在当时粮食缺乏的年代,可是非常珍贵的食物。
酒糟也可以拿来做甜酒,此外我们还常拿来煮父亲最喜欢的酒糟酱汤。这料理和我曾经在南禅寺宴席上吃过的酒糟酱汤不一样,再多到几乎要满出来的汤料中,我们会加入大块的(鱼师)鱼肉,或是切成骰子状的咸鲑鱼,这些都是寺里不会有的,而这样的料理尤其得到父亲的喜爱。当父亲还健壮年轻的时候, 一次可以吃下好几碗的酒糟酱汤,孩子们再怎么会吃,顶多也只能吃两碗就很饱了。在当时,酒糟酱汤对我们来说是冬季的"应景诗"。
我家有许多料理都是这样用火盆烤出来的。一有香味传出,父亲就会边从书房走出来边喊着:"煮什么东西?算我一份吧!"这个时候就是全家人的欢乐时光。边吃边聊,聊完了又继续吃。说起来我们家人真的很爱吃。但通常吃最多的总是性格相似的我和父亲,母亲吃得不多,而弟弟虽然还满能吃的,却还是不及我们两人。总而言之,我们确实是热爱美食的家族。
关于要不要在家吃饭这件事,如果说好要在家吃饭就绝对要确实遵守约定,这在我们家可是铁的纪律。不过,父亲偶尔和久未联络的好友碰面,就会跟朋友一起吃过晚饭才回来;这对世上的男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先让孩子们吃饱饭,自己却空着肚子等待父亲回家的母亲,可对父亲发了好大一顿脾气,几乎生了一整夜的气。虽然父亲道歉了,但母亲还是非常恼怒。
这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是那一晚的事情我仍记忆犹新。过了四五天,我终于忍不住向母亲求情。
"爸爸真的好可怜,妈妈气太久了。"
母亲却立刻回话:
"从结婚那天开始,我跟你父亲一起生活的时日就一天天减少,所以每一天都是非常珍贵的。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和心爱的人多点时间一起用餐。但是他却不明白我的心意,所以我才会这么生气。"
我们家的餐桌就像心灵交流的世界。这绝对不是单纯的营养或是料理种类多寡而已。我们非常珍惜且充满感激地度过每次的用餐时间。

美味的豆腐渣,山药泥与什锦寿司盖饭
母亲在少女时代,每一天都过的很紧张,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烹饪,但是凭着她一丝不苟的个性及灵巧的双手,一道道家常料理就这样烹调出来了。
例如这一道每年冬天一定会出现两,三次的豆腐渣。市面上买的或别人家做的,我都尝过,但最好吃的还是母亲煮的豆腐渣。这道料理用的是岩桥家的配方,红萝卜,牛蒡,葱等配料是一样的,真正的关键在于熬汤的材料:母亲用的是煮熟后晒成半干的(鱼坚)鱼,比例大约是一点五份的豆腐渣搭用两片鱼肉。口味清淡的母亲不使用鱼腹,而是选用(鱼坚)鱼背部的肉。将鱼肉小心仔细的剥下后,用砂糖和酱油熬煮,接着加入切细的蔬菜和油炸豆腐,最后再将豆腐渣捏成小块,加进高汤中熬煮。母亲也曾用绞肉或鸡丝等材料代替(鱼坚)鱼,但煮出来的味道还是比不上(鱼坚)鱼的美味。
母亲去世后,每年我都煮一次,一开始总是无法煮得跟母亲一样好,不是味道不够甘甜,就是煮得有点咸。不过,最近煮出来的味道也慢慢稳定下来了。现煮好一大锅的豆腐渣,等放凉后再吃,味道美味极了。
很多报章杂志刊出的伟人故事里,都曾提到这些伟人没米饭可吃只好以豆腐渣来温饱的窘境,这么美味的料理居然是贫穷食物的象征,这对孩提时期的我而言,简直难以理解。之后,我才明白,这是因为原本就不太好吃的豆腐渣,还要用最令人难以下咽的方法,直接生吃的缘故。
另外,豆腐渣的主要原料如果没有精挑细选,怎样也做不出这道佳肴的。而且若不是到遵循古法制做豆腐的店家购买,也无法煮出软烂易咽的豆腐渣。虽然我并不是很清楚如何选择古法制造的豆腐,但最好是到悬挂"豆腐店"古式招牌的店家,购买外观有一颗颗粒状物的大块豆腐渣。一般市场所卖的豆腐渣,煮出的成品往往会像凝固的面粉。住在京都最幸运的,就是老字号的店家很多,有不少类似位于嵯峨的"森嘉"等著名老店。
山腰泥也常常在我家的餐桌上登场。这道料理已经快要变成过去式了,现在我实在提不起劲来做这道菜。母亲去世后,我动手做过两三回,做出来的成品和印象中的味道相差无几,但是每次我总是边做边流泪。从前这可是一道充满欢乐的料理。母亲会先把野生山药或块茎山药(后文注:又名捏芋,大和芋,直径约十公分左右,为日本关西常见的山药品种。其黏性强,味道浓厚,相当适合做山药泥。)放到大研钵里磨碾,大概研磨个一两千下后,再加入高汤。从这个步骤开始就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候。家里四个人都到厨房集合,首先把研钵稳稳的放在厨房地板上,由我或弟弟负责扶稳研钵,接着一点一点地将母亲一大早就熬好的高汤,沿着研钵的边缘缓缓加进。使用大量昆布和柴鱼熬煮出来的高汤,比起清汤味道还要浓郁一些,如果一开始就把高汤全部倒进去的话,山药泥和高汤的美味就无法自然的调和在一起。将高汤缓缓倒入研钵后,听到父亲的指示,再打一颗蛋到研钵里。使用研磨棒时不可以粗鲁的碰撞到研钵的边缘或底部,正确的力道要能让研磨棒轻轻的游走在山腰泥之间。
总而言之,曾经在寺庙当过小沙弥的父亲,是将这道料理带进寿岳家的最大功臣,因为岩桥家几乎不做这道料理。习惯粗茶淡饭的父亲没有什么食谱可以传授给母亲,家里的料理全是来自岩桥家系,然而这道山药料理可是一道骄傲的父系料理,虽然只是用山药和高汤做成的简单料理,但是制作过程却相当费功夫。所以,不是每个人家都能做出来的。附近邻居好像也没有哪户人家会这么费心的做这道山药料理。所以,我常会分一些给邻居分享这美味。啊,这真是一道珍贵又充满欢乐回忆的料理啊。
完成后,我们会将装满一整个研钵的山药泥拿到饭厅,在每个人的汤碗里盛上满满的一碗,但是最美味的是把山药泥直接加到白饭里的吃法。在饭碗里添进少许的饭(大约半碗左右),淋上山药泥,再撒上事先用火烤过揉碎的青海苔就可以吃了。这道美味又容易吞咽的料理,让伺候大家吃饭的工作变得非常辛苦;母亲和我不停的帮大家添饭。总之这道集中全家人之力所完成的料理,真的是蕴含许多欢笑的回忆。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这道料理。父亲和我这个逐渐年迈的女儿不需要用到大型研钵,用来做芝麻拌菜的中型研钵和半份的山药就已经足够了。所有的料理过程都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研磨山药,再继续研磨个几千遍,然后加入高汤,还要一边搅动着研磨棒。我年轻时曾向父亲学过,所以搅动研磨棒这种事做起来还满得心应手的。现在,父亲手脚不太灵活,没有办法帮我的忙,我必须一个人单手扶着钵,用另一只手搅动研磨棒。
虽然我能做出和从前相差无几的味道,但是这些料理现在也只是令人感到心酸罢了。这样的心情让我近来做这道料理时,都是草率的敷衍了事。我去买了一个小型研钵,材料也改为普通山药,调味则用几乎没有鲜味的高汤和酱油,再加入一点点的味啉,这样做出来的只能勉强算是山药泥料理而已。我也不再特地去买青海苔,手边现有的浅草海苔将就一下。曾经充满欢笑的山药泥料理现在已经荣光不再。
有几道新奇独特的料理是岩桥家系食谱里所没有的,其中一道是父亲到琦玉县的小川调查制纸工业时,某家高级日式料理店供应的"海苔饭"。这道料理不但美味,制作也不像山药泥那么费工,现在仍是我家家常食谱里的料理之一,非常适合拿来招待客人。
这道料理首先需要的是浓郁的高汤。昆布,柴鱼,少量的盐再加上主要的调味料酱油,先熬出一锅热腾腾的高汤。另外,先准备好大量的白萝卜泥。接着在餐桌上摆放精致的研钵和民族风味的大汤匙。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碎海苔,晒干的葱,以及最重要的芥末。我们所使用的芥末并非管装的市售品,而是拿真正的山葵研磨后,再用菜刀细心敲碎,过滤之后的芥末。将这些材料各自装盛至小碗里,饭碗里也盛上少量的白饭,在白饭放上白萝卜泥,海苔,干葱,芥末,最后再淋上满满的,热腾腾的高汤。这道口味清淡又精致讲究的美味,因为加入白萝卜泥的关系,即使吃多了也很容易消化,完全不会有消化不良的饱腻感。海苔饭比齐海苔茶泡饭的味道要更浓郁一些,在我们家是一道极受欢迎的料理。父亲对这道料理赞不绝口,母亲因此绞尽脑汁做出这道料理。母亲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不可能一天到晚待在厨房,即使如此她还时常动脑筋每顿作出丰富的餐点,这道料理正好为母亲的尽心尽力做了最好的证明。
母亲花最多心力烹调出来的料理,大概就是什锦寿司盖饭了吧。每到春分时节,母亲一定会煮这道料理。我大约过了二十岁以后,也开始帮忙切蔬菜或是煎蛋丝等工作。这真是一道美味满点的料理。红萝卜,牛蒡,香菇,莲藕,将这些材料切成细丝状,做成饱含水分的配料。另外,还要将一桶白饭调成甜咸适中的寿司饭,这可是无法言喻的好味道。
母亲很讨厌腥臭味(我们回父亲的故乡时,曾吃过加入玉筋鱼的什锦寿司盖饭,结果母亲胸口一阵恶心,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母亲常提起这件事,甚至连小白鱼干都不用),所以这道料理的食材中,只有蛋丝是属于荤食。但是切成细丝状的红姜丝,碎海苔以及煎蛋丝,光是将这些材料铺放在盖饭上,就已经非常美味了。每次母亲做这道料理,都会用上将近三顿饭的白饭分量,所以我们对于这道盖饭的期待自然是笔墨难以形容。说到我们家的什锦寿司盖饭,最大的特色当然在于比别家多三倍以上的配料了,这也是母亲最自豪的一点。饭碗里配料酱汁将饭粒都染了颜色,几乎看不到纯白的饭粒,配料丰富,营养满分,实在是一道美味至极的餐点。而这道料理在我们家被称为什锦寿司盖饭或是综合饭。
到了夏天,母亲会特地做好吃,又精致美观的细卷寿司。炎炎夏日,被暑气闷得昏昏欲睡的家人们,只要吃了这道料理就可以振作起精神。份量大,卷入大量寿司饭的粗卷寿司,因为季节的关系会暂时消失在餐桌上。母亲用来做细卷寿司的材料,有调了稍许咸味的煎蛋,先将蛋煎成蛋皮,再切成约一公分宽大小。香菇丝也是切成细丝后,再煮成略带香甜的味道。小黄瓜则是纵切成段,淋上甜醋来调味。接着就要将这些材料用海苔卷成直径约三公分大小的筒状。将材料放在竹帘上,手指轻柔的将其卷紧成漂亮的滚筒状后,将湿布巾铺在砧板上,用菜刀切成适当大小就完成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紧挨在母亲身边,目的是为了拿到切剩下来,大小和其他部分不一样的头尾两段寿司。而母亲总是微笑的将那段剩下的寿司拿给我,这也是印象中的美味之一。比起后来装盛在盘上,装饰精美的寿司,这段拿来试味道的部分更是这道料理的乐趣所在,同时也是令我回味不已的味道。
不凝固的茶碗蒸和酸溜溜的甜酒(略)

享用京都蔬菜的幸福滋味

过去,我们家就是这样隐藏在战乱的阴影下,每天过着平凡无奇的日子。不管怎样,至少我们家在饮食方面却是丰富而多姿多彩。虽然母亲身体孱弱,但是她除了继承娘家的饮食传统外,还自创了许多料理,作出只属于我们家的家常菜谱。母亲遗留下来的笔记本上,贴着一大叠从报纸剪下来的料理资讯,并记录她从别处学来的料理食谱。
母亲的料理相当清淡爽口,装盘技巧也具有专业水准。她并没有特别学过烹饪,但是在每天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她仍然不会草率解决每一餐饭,在这样的坚持下,创造出我们家最精彩的饮食生活。
比起费工而精致的料理,质朴的料理应该才是最适合当作家常料理吧,最近我常这样想着。每当怀念起母亲的烹饪手艺时,我脑海里就不禁油然升起这种想法。
就举竹笋料理来说吧,我觉得搬到向日市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可以不虞匮乏的享用美味的竹笋。我们家在这儿的饮食跟南禅寺时代相比,可是截然不同。
今天晚上来煮竹笋吧。一旦决定晚餐的内容,我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农家去拜托他们,"我想要三个竹笋,傍晚的时候要。"向日市的农家大多拥有自己的竹林,只要向他们下订,他们就回到同样花了许多心力照顾的竹林去,技巧纯熟的将埋在土里的竹笋挖出,然后把又肥大又柔软,甚至还沾着泥土的新鲜竹笋送到我家。
母亲会马上处理这些竹笋,并装盛在民间工艺的大盘子或大碗上,好让我们大快朵颐。母亲做的竹笋料理比起任何高级餐馆的都要美味可口。切成大块的竹笋点缀上裙带菜,真是绝佳组合。父亲嗜食味噌煮竹笋,每次那堆得象山一样的竹笋转眼间就被一扫而空。白味噌里调入少许的红味噌,再加上一点点味啉所煮成的竹笋料理,是深受来访客人喜爱的一道佳肴;特别像是柳宗月,河井宽次郎等民间工艺大师都喜欢这道料理,因此母亲制作起来也格外有劲。
如果食材本身够好,无需多余的加工,简单的当地料理最为合适;拌上白酱,或是以大火快炒等,都是为了掩盖食材不佳时的烹调法,这是我从竹笋料理学来的心得。
京都是个竹笋及各种蔬菜都很丰富多样的地方。对于住在京都的当地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许多搬到关东附近居住的友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表示他们非常怀念京都的蔬菜:在那里,说是京都的特产,甚至京都蔬菜,但味道却不同于京都当地。九条葱,崛川牛蒡,山科茄子,鹿谷南瓜,圣护院白萝卜,加茂茄子等冠上京都产地名的蔬菜,现在几乎已从市场上消失了踪影。好不容易因品种保育而重新种植,但从前这些大众化的农产品,现在却都变成了高级食材。过去茄子皮相当柔软,不管是用米糠酱腌渍或是拿来炖煮,都很柔软可口。但是因为运送等货物流通的问题,软皮茄子不仅一天就会腐坏,皮的部分还很容易刮伤,因此已经不合时代需求的柔软外皮只好加以改良。年迈的双亲常常感叹这些蔬菜外观虽然相同,但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即便如此,每到了岁末年节时,我们还是能够用金时红萝卜来烹煮年菜。(后文注:金时红萝卜,色泽艳丽鲜红,形状细长的日本萝卜,产季为11月至翌年4月上旬。质硬味甘,少腥臭味,是京都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打开精雕细琢的层叠餐盒,看到里面装有外形可爱小巧的金时红萝卜,心里的踏实感可是西洋红萝卜所不及的。
另外,还有丹波的黑豆。圆润丰实或带有一点皱褶的黑豆不管怎么烹调都适合,这就是带有黑色光泽的黑豆的优点。令人高兴的是这项食材现在仍找得到,是目前尚存的京都蔬菜之一。
每个季节的美味佳肴,即使是不太起眼的料理,母亲还是会不辞辛劳的做给家人品尝。例如煮豆饭的时候,母亲一定会搭配稍微腌渍过的腌萝卜叶。初夏时节,白萝卜的菜叶心细嫩,母亲活用食材,煞费苦心做出来的腌渍品,是孩子们的最爱。菜叶先迅速用水川烫,切细成约两公厘的宽度后,拧干水分,再洒上些许盐巴就大功告成了。这些菜叶拌上切细丝的搓盐白萝卜既美观又可口。不过,直接食用最美味。淋上一点酱油,铺满在热腾腾的白饭上一起吃,真有说不出的美味,只要早上的餐桌上出现这道佳肴,我们就会深深感受到时节已经进入五月了呢。另外,还有初秋时分的姜,在一股脑儿沉到热水底的姜淋上甜醋即可食用。以前母亲会将这些姜装进宽口窄底,底座部分是黑色的玻璃杯里,在放在餐桌上。啊,秋天到了!一看到这道菜我们又深切体悟到季节的转换。

美味绝伦的爱心便当(略)

享受外食之乐

我们家常到外面用餐,因为在家吃饭要花费很多的心力去准备。不晓得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饮食的缘故,还是我们蛮常全家人一起外出,总之我对于在外用餐的印象特别深刻。从大众化的小吃店到比较高级的餐馆,都是我们会前往品尝的美食之处。
孩提时代,我并不特别觉得只有高级餐馆才好,对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新奇有趣。
新京畿附近开了许多店家。我们曾在圣诞节的时候到寺町通的"明星食堂"(有认证的大众食堂)用餐,这件事着实令人难忘。那天在店里还特别让弟弟带着尖头帽子吃西餐,对小孩子来说,圣诞节的装饰品是那么的绚烂夺目。看着装盛汤和肉食料理的杯盘器皿,这顿大餐实在令人期待不已。
我们常光顾一家位于新京极的寿司店"华月",每个月固定某一天,这家店会举办折扣活动,我还记得每次来这里吃饭,我一定会点金枪鱼手卷来吃。往新京极的北边走去,会走到一条横贯东西的六角通,再往东边稍微走进一点就可看到一家卖鳗鱼的"金屿"。进这家店必须先脱掉鞋子,在门口看顾鞋子的店员一看到客人进来,就会大声喊:"喔,共四位呦!"
我每次都被那响雷般的喊叫声给吓倒。脱鞋后,走进店里围着一张小桌子坐下,分别点选自己想吃的餐点。我每次都会点金丝盖饭。虽然取名金丝,这家店的做法却是把像乌龙面一样蓬松柔软的煎蛋,放在铺满切段鳗鱼的白饭上,然后盖上盖子,煎蛋的边总是会露出弯盖之外,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往往兴奋得不得了。父母亲点的则是鳗鱼盖饭和鳝鱼肝汤。环视店里,只见壁面上装饰着岩石布景,甚至有小小的瀑布,精致美观令人赞叹,我每次都为了这个精心布置的店内装潢暗自感动。这家店后来越做越大众化,它的本店原来是位于京津线(往来于京都,大津县的私营铁路)大谷车站旁的川鱼料理店,该店在那一带以地处宁静闻名;不过,对小孩子来说,京极的"金屿"已经非常高级了。可惜现在它的金丝盖饭已不若过去讲究。现在我最常吃的是南座附近的鳗鱼店--"松乃"的金丝盖饭以及和风沙拉,不仅品质好,味道更是没话说。但是我仍然非常怀念孩提时代"金屿"的美味。现在"金屿"甚至取消了脱鞋的规定,客人也只是坐在柜台旁的椅子上用餐,完完全全变成普通的食堂了。
小时候我的脚力非常好,有一次甚至从比(睿又)山的顶峰一路下山走到坂本。弟弟当时还没有出生,我一边牵着父母亲的手,毫不哭闹的跟着大人走下山,让当时一起健行的人佩服不已。走到京都后,我们找了一间餐厅坐下来用餐,我在那里迅速吃掉一人份的咖喱饭,吃完后还紧握着汤匙,嘴里喊着"我还要",结果又吃掉了一碗,把那间餐厅的老板娘吓一大跳,
"我从来没看过个子这么小,有这么能吃的小女孩。"
我大展神威的另一个舞台是一间叫"南"的餐厅,据说在当时的京都小有名气。这间店面小而静谧,但料理的事前准备却非常讲究,听说该系统的料理不久后还传到京都大学同窗会馆的乐友会馆。
虽然我们家也常光顾"南",但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正统的餐厅用餐却是进入女校念书之后的事。那家餐厅叫做"阿拉斯加",在和原町三条以大胆壁画装潢而闻名的朝日会馆最上层。我还记得到那里用餐的事。那天我没有穿着制服,而是穿一件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夏季洋装,并佩戴一朵人造红玫瑰。我在"阿拉斯加"和同年级的N同学相约见面,她是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早就习惯这种场合,然而对第一次出入正式场所的我来说,却是一次非常紧张的经历。
握寿司算是相当奢侈的料理,也唯有这道料理,父母亲才会带我到一流餐馆享用。母亲不愧是热爱寿司料理的美食家,这大概是她唯一较为奢侈之处了。记得我们曾到过一家名叫"缠"的店,不过最常光顾的还是"松(鱼旨)"。那家店现在仍位于三条小桥上,当时负责料理的大叔在母亲过世后没多久也去世了,不晓得他是否仍在另一个世界制作美味的寿司呢?
被小说家池波正太郎誉为日本第一的"松(鱼旨)",味道真的是美味无比。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口诶,我喜欢的是星鳗寿司。这家店的店面极其狭小,但整理得非常干净,在需要到处东弯西拐的店里,可以看到老板以及老板的媳妇,孙女们穿梭在店里帮忙;先将星鳗迅速翻烤过,然后放在寿司饭上,用刷子刷上绝顶美味的酱汁,最后再放进河对岸,享誉日本的"樽源"所制造的筒状器皿内,(后文注:日本著名的制桶店。所有产品皆由树龄两百年以上的杉木,单人手工制造而成,现多被用于花器,餐具及寿司的盛装器皿。)盛装上桌,这真是令人期待的好味道。在内部漆成朱红色的桶子里,并排放着两块香嫩顺口的星鳗寿司,用手一把捏起后,再将它一口吞下,香醇浓郁的美味浑然天成,瞬间整个人仿佛要融化了。"松(鱼旨)"的握寿司饭量很少,我非常喜欢,因为,这样就可以吃下很多种寿司。
当作开胃菜的蒸煮章鱼也蛮好吃的,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料理全用酒来蒸煮之故,因此口感非常的柔软。除此之外,粗卷寿司不仅外观华丽味道也很香甜;还有一样是我最近才尝到的,是用大量昆布,现将一片青花鱼肉包紧,再迅速用火烤过。老实说我非常不喜欢吃青花鱼,但是这道料理不仅除去了腥臭味,也改变了青色的外观,真是一道好吃到说不出话来的料理。
父亲和母亲从上一代老板还很年轻时,就开始光顾"松(鱼旨)",当然年纪还小的我也将吃了两人份咖喱饭的力量,发挥在寿司这项美食上。总而言之,我对寿司是绝对不会感到厌腻的。我总是不停的将寿司吞进肚里,看着我长大的上一代老板,无论我点了什么,他一律沉着冷静的将料理端到食量媲美大人的我面前,"来了,这是小小姐的",而且份量往往比父母亲的还要多。
那位令人怀念的老板现在已经不在了。他是个十分适合穿白围裙的人,脾气温和,可也豪迈爽快,为人非常的好。像父亲这样的学者,或是像冈部伊都子这样的作家,甚至是带点土气,或喜欢热闹的人,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光顾的客人形形色色,但无论是谁老板都能自然的和他们聊起来,手边也毫不歇息的工作着。真是个豪爽亲切的京都男子。
这家店即使传到了第二代,我仍常常前来光顾。虽然无法像以前那样毫无忌惮的大快朵颐,我还是希望将来能继续品尝到它的料理寿司。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战后,父母亲常去品尝某位女性所作的料理,刚开始还是小孩子的我当然无法陪同前往。那时父母亲的朋友们常常光顾的一家店,店老板并不是哪家京都老店的第几代老板,她只是一位普通女性,因为喜爱烹饪,于是跑到相国寺的厨房接受严格的修行,之后她就把那些慕名而来的人当作自己的客人,在自家(某药局)的二楼烹煮料理给大家品尝。由于众人都称赞她料理的工夫一流,过没多久她便努力筹措资金,在金阁寺前的空地上,盖了一间类似茶室建筑的店面,以专业厨师的身份出发。我大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加入了客人的行列,当时我已经是个在工作的社会人了。
名为"云月"的这家店,不久就将店面搬到京都市北区的鹰峰,我一年大概会去那儿光顾个两,三回。曾经是光悦等人的工匠集团所在地的鹰峰,上坡道并列着成排的房屋,仿佛是静谧又别有风情的另一个新天地。快到光悦寺时向右拐个弯,就会看到通往云月的竹林小道。店家面对着释迦谷,是一栋寂静优美的建筑。我很喜欢它那不予人自命清高的宁静氛围之感。料理的风格同样充满宁静舒适之感,完全没有夸张又俗气的装饰。由于老板娘曾在相国寺修行,这里的蔬菜料理种类非常丰富,正合我的口味。各种可爱精巧的料理对食欲旺盛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太足够,却相当符合成人的喜好。该店特点就是掌厨的老板娘总是待在厨房专心的烹煮料理,偶尔才会在客人要回去时穿着围裙和高脚木屐,走到餐厅的前场来。负责招呼客人的,是嗓音清脆悦耳的老板娘女儿,稳重温暖又充满人情味的招呼声,显露出她纯真诚恳的个性。听说她也下了一番苦功学习料理,并作过相当的修行训练,但是她从来没有因此而到处炫耀。即使是上了年纪,她依然还是这个样子,我们两家的第二代也交往甚密,而且最令人高兴的是她的母亲依旧健在。
"云月"最大的特点就是优雅静谧的氛围,即使是端料理给客人的店员也恭敬有礼,感觉相当平静爽朗。这是一间对我非常重要的料理店,我们之间有着积极而深切的关系。
还有一点是我很中意的,那就是"云月"位在北山上。夜晚的庭院里,偶尔会出现狐狸的身影,令人不禁期待它们的到访。北山带点忧郁的山影也为附近的景色添加些许特殊的色彩。土地,料理,人。"云月"就像是我的另一个故乡。
当然京都还有许多独特的好店,西阵一带,诋园东山附近,四条通,河原町通,寺町通,北野附近,鸭川沿岸等地,都有许多不错的餐厅。无论是小店家或是大餐馆,这些地方的料理选择种类众多,价格也高低不一。从价位惊人,让我们负担不起的高级餐厅,到负担较轻的小店面都有,价格上有着很大的空间。就这方面来说,京都可说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
京都还有很多适合独自去用餐的地方。伫立在街头一角,让人心情放松的乌龙面店也满多的。木叶盖饭,青鱼荞麦面,长崎汤面(或者应该叫什锦乌龙面),大卤面…你可以配合时节,或看当时的饥饿程度,轻轻的掀起门帘点一份适合自己的餐点;在京都,面店所准备的高汤通常不会熬得过于浓重而让人感到腻口。商店街的乌龙面店里,精神饱满的欧巴桑穿着木屐咯咯的响着,客人点完菜后,就用店里的暗语大声的跟厨房点菜。有些摩登的乌龙面店,将店面装潢更新,使用黑白系的色调来统一店里的气氛,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无论是和重点家都各有一番特色,但不管是哪一家,口味清淡,容器内层的色彩美艳,则是关西共同的特征。对于东京的浓厚口味感到吃惊的我,还是比较适合京都清淡高汤的乌龙面。
我们家长久以来都生活在京都这个城市里,家族与家族间的牵绊和深切情感,都让我们和往来的店家之间保持一份特殊的交情。

早餐不可或缺的味噌汤和腌酱瓜

父亲非常喜欢味噌。我们家的早餐几乎都是日式料理,所以餐桌上一定会有味噌汤。从前的家庭很少会吃面包,早上喝味噌汤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现在应该有很多家庭把面包当早餐吧;如果家里有年轻人的话,或许我也会准备这样的早餐。不过我家如果早上没有炊煮白饭的话,偶尔也会用面包来代替;把味道微淡且完全风干的面包拿来当吐司烤,炒些青菜搭配着吃或是单吃面包,另外再配汤,牛奶,咖啡或红茶等。虽然这样吃也不错,但即使住宿饭店也喜欢选择日式料理的我,真可说是不折不扣的日式料理支持者。母亲当然也是如此,父亲曾有数次机会可以前往英国,但是每到最后关头总是无法成行,主要是因为母亲是个日式料理主义者,要是餐点不是日式的,可是会让母亲感到困扰。于是,父亲自然也就没办法出国。
味噌是我们家非常重要的食材。每天早上必会有味噌汤。白味噌和红味噌是不可少的,此外还有别人送的八丁味噌,信州味噌,以及自行调配的味噌,如何搭配其他佐料作出想要的味噌口味,这完全要靠头脑。孩提时代的我最喜欢的是马铃薯配白味噌。当厨房的掌控权渐渐落在我身上,特别是在大战结束后,市面上大量推出比从前种类还要丰富的食品,家里味噌汤的口味也就变得更多样化,像新鲜面筋搭配白味噌和葱末等。有家店会把切丝的红萝卜加上香菇,金针菇,柳松菇等覃(?)类食材,佐以红味增调味,看起来非常美观,最近也成了我的拿手菜之一。用豆腐煮汤时,就配上海带芽,或是大手笔的购买朴覃(?)来料理。至于白萝卜丝则配上油豆腐,也可以搭配茗荷,秋葵,芋头,地瓜等。味噌汤的汤料随着季节转换,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的确是乐趣无穷。母亲不太喜欢放入太多种汤料,她觉得那样很俗气。不过,当我在仙台遭遇空袭无家可归时,在借宿的农家吃到了汤料堆满整碗的味噌汤,它的蔬菜种类丰富,分量又多,正适合味噌汤的汤底,也因此我煮的味噌汤汤料会比母亲的还要多。
味噌的用途相当广泛,除了味噌汤外,还有味噌酱拌料理,味噌腌鱼;和肉类也很搭。也有可当小菜直接食用,如金山寺味噌,鲷鱼味噌,柚子味噌,辣味铁火味噌等,这些味噌现在在大阪的"米忠"或是京都的"石野","本田"可以买到。这几家都是非常有名的味噌店。我们家主要是请在阪神百货开店的"米忠"将味噌直接配送到家里,如果产品已经售完,则会去光顾"本田商店"。特别是带有少许甘甜香味的金山寺味噌,绝对要买"本田"的。不过,我们家固定会从唐招提寺收到加了许多蔬菜的纪州金山寺味噌,所以,只有在这些味噌用完后才会特地去买。
我们家和"本田味噌"开始有往来是大战结束后的事。当时弟弟透过我小学时代的恩师柚木先生的介绍,到"本田味噌"去当家庭教师,教的学生是即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姊姊和小她一岁的弟弟,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的开朗健谈,因此我们两家开始有了往来,并持续到现在。两家开始往来之后,本田夫妇俩偶尔也会来家里作客。
"本田味噌"由两兄弟共同经营。和我们家成为朋友的是弟弟三轮先生,他的店位于崛川三条通,就在进入崛川靠西边地区的北侧;哥哥的店还要再往上走,位于室町一条通。虽然他们制作贩卖的商品都一样,其实彼此早划分好负责的区域,绝对不会因区域重叠而互抢生意。他们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靠的大概就是这份智慧。例如,在百货公司买到的一定是哥哥店里的商品。
我曾经参观过店内以及制作商品的工厂,看到大家井然有序,辛勤挥汗工作的模样,深深感受到味噌果然是京都人饮食生活的基础啊。弟弟去本田家当家教时,刚好碰到他们全家动员忙着将味噌装袋,好赶得及在过年时零售,连孩子们也参与其中,让人体会到他们虽身为大商家,孩子的生活仍然遵循着勤勉精神。弟弟在他们那历史悠久的大宅院里拍了一张照片,背景就是平时授课的客厅。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墙壁附着一点一点的白色痕迹,一问之下才知道那是壁虎的孵化形成的。在这样的大家族里居然有壁虎,由此可见三轮家的豁达胸襟和幽默家风了。
三轮先生虽然能言善道,其实是个看尽人情冷暖,通情达理的人,不但对政治有独到的见解,也费尽心力扩展家族事业。简单的说,他热爱味噌,并且积极面对人生。
三轮先生的夫人则从旁协助丈夫。谨慎而处事周全的她,是个很懂得拿捏分寸的京都女人;她跟着凡事随性的丈夫,在该阻止的时候果断地加以制止。对京都商人来说,这种女子是最理想的老婆典型,而她应对生意的手法也的确令人佩服。
一说到和味噌相关的话题,那真是聊也聊不完。当我煮白味噌搭配新鲜面筋的味噌汤时,总习惯加入芥末。
"你懂得还真多啊。"
和别人提起这件事时,我常被如此赞美而颇觉得意,其实,这是我到西宫那间名副其实的老店"张半"时,喝到装盛在小小漆碗里,拥有不可思议的美味的味噌汤后,向店员讨教的做法,之后,我就把这项"生活小智慧"加进自家的食谱里。
不管怎样,从京都到整个关西,在大年初一到初三都会准备白味噌煮年糕汤庆祝,所以每年这个时候白味噌总是热卖,甚至得动员孩子们帮忙将白味噌分装零售。过去在工厂帮忙的孩子们,现在已长大成人且继承了家业,在时光荏苒中,可靠,勤勉的经营着家业。现在装袋的工作已交由机器处理。家里既是工厂也是贩卖商品的门市,虽然本家位于市区,但全家人仍住在味噌店的前半部,活力十足的过着生活。真是一家有趣又可靠的味噌店啊。正是这样的店家再次令人感受到京都的味噌生活。在三条通上也有其他家的好店,"本田味噌"旁就有一家贩卖京果子(后注:即京都制作的和果子,特别注重季节的转换,并配合京都祭奠制作不同口味的和果子。)和柢(?)园稚儿饼(后注:麻[米署]皮内包入白味噌馅制成的京果子,过去是为了参加京都柢园祭的小孩所特别制作的点心。)的名店"三条若狭屋",两家的点心都是以味噌调味的风雅糕点,而味噌当然全部来自于"本田味噌"。
早餐还有一样非吃不可的配菜,就是腌酱瓜。我非常喜爱腌酱瓜,虽然自己会做一些家常的速成腌渍品,以及夏天吃的米糠腌菜。(后注:在拌盐的米糠中埋入萝卜,小黄瓜等蔬菜,长时间密封发酵而成的腌渍菜)但已经不像从前的人,在自家腌渍萝卜或白菜等。母亲在少女时代就常常会用酱菜桶或大木桶腌渍各式各样的蔬菜,在和父亲共组家庭后,由于场地限制再加上忙碌的关系,已经不再继续腌渍酱瓜了。不过米糠腌菜仍然带给我们清爽的夏季美味。

难忘"近清"的千层腌菜
除了全年可见的腌渍品,还有一些和京都四季相呼应的应时腌渍菜,姑且不论营养价值如何,这些腌渍食品每到了固定时节总会出现在餐桌上,令人切身感受到季节转换的气氛。每到春天就会有腌泡入味的腌酸茎(后注:酸茎菜为大头菜的一种,使京都特产的蔬菜;农家于每年十一月采收酸茎菜,加盐腌渍发酵,制成带有酸味及独特香气的腌酸茎。),冬季则是千层腌菜。
过去一定会有商家供应京都千层腌菜,让客人买回去送给各地的友人。京都虽是个小地方,却有非常多知名的酱菜店,北边贺茂神社旁就有一家著名的"成田"。在具有昔日农家风味的沉稳泥巴地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腌渍品,不仅外观好看,吃进嘴里的味道相当可口。制作腌酸茎时所挑剩的菜叶,可制成清淡的腌渍物,这对居住在京都的人来说充满幸福的味道。要制作著名的腌酸茎,菜叶不仅要丰厚硕大,色泽也必须是浓重的深绿色,就这点而言,那些被挑剩的菜也就有些可惜了。
另外,我也很喜欢山椒花。尽管价格颇高,但从内陆的鞍马,花背附近到上贺茂一带的特产山椒花,却是我的最爱,它可以洒在煮好的米饭上食用,或是包一些在饭团里。总之,山椒花可说是带来初夏滋味的香味使者。山脚的果实,叶片和花朵都能有效的利用,是日本非常好的香料之一;不过对我而言,最香浓味美的还是用酱油,味啉和砂糖熬煮成的山椒花。用花煮成的料理往往带给人一种成仙的感觉,似乎连寿命都延长了呢。
在京都著名的食品市场里有很多酱菜店,又寂静伫立在一旁的店家,也有热闹且充满人情味的店家,各家商店各具独特的经营个性,做出来的味道也各有千秋。除此之外还有"村上",以及从柢园附近的赏花小径往三条的方向走去,即可在东侧看到"八百伊"等店家,这些好店多到十只手指头也数不完。我家最常光顾的,是一家名叫"近清"的腌渍食品店,特别是千层腌菜,我们只会买这一家的。从"八百伊"北边的马路往东走一会儿,便可看见"近清"的招牌,店的格局和一般酱菜店并无差异,但是他们的千层腌菜堪称是京都第一。
前面曾提过位于三条小桥的"松[鱼旨]",当上一代的老板身体还很硬朗时,发明了一种新的握寿司。说发明或许小题大作些,但是对于热爱寿司的寿岳一家人而言,的确是一种新发明。先将鲷鱼包卷在饭上,再放上一小片千层腌菜,对半切后,造像变得相当可爱,摆放在寿司盘上的模样就好像飞往鸭川的鸟儿,所以父亲就把这种握寿司取名为河千鸟。至于河千鸟上面的千层腌菜,当然就是"近清"的。
我所喜欢的千层腌菜一定要有柔软的口感,不过那并非完全的软烂,其中必须带点清脆才行。味道上也不可太过甜腻,必须有些微的甜味再加上适度的咸味。虽然一样都是千层腌菜,但是每家所作出来的味道都不太相同,而"近清"所制造的几乎达到了我所认为的完美。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6-07-15 19:37,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stareye
Posts: 322
Joined: 2003-12-09 7:50

Post by stareye » 2006-06-21 13:32

我现在看见关于精致吃食的文章, 第一反应已经不是那该有多么多么好吃而是做这吃食的人多么有时间呀一定不用上班吧。
:action077: :action077:

自从小宝他外婆回国, 我们每天晚上又接孩子又吃完喝完又刷洗完就该睡了。 文娱活动大大地减少。 我多次要求把晚饭的两菜一汤改为菜饭大杂烩遭家猪拒绝。 再瞧瞧人家这精致生活, 这家庭精神。
:sleeping: :sleeping: :let_me_die: :let_me_die:

boat
Posts: 153
Joined: 2006-01-27 12:12

Post by boat » 2006-06-21 13:43

我又饿了, 而且我前2天才做豆浆剩了豆腐渣, 可惜没看见这篇, 扔了, 下次我试试。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6-06-21 13:59

STAREYE,作者好像是学者之家,她是研究日语的(所以有人批评这本书的翻译不好,没有原作者的修辞精致),她妈妈好像是作家。不过作家确实不用天天上班。
你还好吧,每天开车再转火车是挺辛苦的。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stareye
Posts: 322
Joined: 2003-12-09 7:50

Post by stareye » 2006-06-22 7:05

我还好, 开车火车倒都不是问题。 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祈祷他小人家在早晨五点半之后醒来。

:f16: :f16: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6-06-24 11:09

就没有了么?迷惑的问。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婆婆丁
Posts: 12
Joined: 2006-07-11 19:17
Location: 广东
Contact:

Post by 婆婆丁 » 2006-07-12 23:22

我很仔细的,又看了一遍。
后来觉得,我还是没资格当人母亲的了。
当母亲,就要做的一手好菜。那才对得起子女阿
多喝水,少说话。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6-07-15 19:38

把手头有的都贴完了,整本书太多了,不全录了。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Post Reply